风雨兼程40载,蔡边村正向富裕发达的美丽乡村进发
■蔡边仿古商业步行街夜景
■蔡边村党工委书记钟学良
■蔡边仿古商业步行街钟楼古韵
■蔡边麒麟武术已传承近150年
■古色古香的蔡边福德堂
■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星辉工艺厂
■建于1971年的蔡边粉厂
东莞时间网讯 (记者 李健武 通讯员 刘苏东)位于大朗镇中心区的蔡边村,相传自元代立村,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,如今户籍人口有4500多人,其中钟氏族人就占了九成以上。在过去,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,蔡边村更被戏称是“三斤蚬肉卖不完”的地方。
40年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,改写了蔡边的发展轨迹,也改变了蔡边人的前途命运。如今的蔡边村,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,拥有全镇最大的荔香湿地公园,文化事业蓬勃发展,去年村组两级资产总额逾5亿元。在不久的将来,蔡边村还将建设农民公寓,改善村民居住环境。这座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,正在向富裕发达的美丽乡村进发。近日,记者寻访到蔡边村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听他们讲述蔡边40年的发展历程。
农业发展 曾是全镇水果第一村
走过熙熙攘攘的蔡边西坊,古色古香的福德堂在喧闹的街市旁如同世外桃源,老人们悠然地在活动中心享受着安逸的时光,或三五成群闲话家常,或在棋盘上酣战淋漓。堂下的小广场上,数十少年不畏酷暑,或扎马推拳,或手执器械研习套路,一招一式练习着当地的传统武术,一派生机勃勃好不热闹。
这个方圆不足7平方公里的村子,相传自元代立村,因在蔡氏聚居地旁边开基立业,故而得名“蔡边”。据村中长者介绍,新中国成立前,由于当时生产工具非常落后,又没有水利设施,肥料也缺乏,蔡边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,人民普遍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。加之田地颇多,每逢农忙季节,蔡边人都忙着抢种抢收,劳动强度极大,因此在当地流传着“有女不敢嫁蔡边,肩头担烂,脚底行穿”这一民谣。
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蔡边村,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,敢想敢干的蔡边人就开始大力发展商品农业。今年76岁的钟广荏老人在蔡边村做了大半辈子干部,主要分管农业。他回忆称,1984年,村里组织村民远赴揭阳普宁购买果苗,并在当地聘请了专业的果树顾问,从培土施肥、防虫用药等进行全方位指导,村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,农业产量也是突飞猛进。
至1990年,蔡边村的橙、柑橘和荔枝种植面积达2400亩,1994年,水果产量达500吨,被评为全镇水果产量第一村。但由于产量高造成价格低廉,加之病虫害严重以及树龄越来越大,被打击了积极性的果农索性将漫山遍野的橙和柑橘都砍了,最后只留下了荔枝树。后来,大朗镇因地制宜,充分利用蔡边的荔枝和湿地资源,于2008年投入6000万元打造了1800多亩的荔香湿地公园,如今这个公园被评为东莞十佳最美水生态景观。